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- - 设为首页 - 手机版
凹丫丫旗下网站:四字成语大全 - 故事大全 - 范文大全
您现在的位置: 范文大全 >> 教学论文 >> 语文论文 >> 正文

此时无声胜有声


了两篇歌颂母爱的散文后,精心设计了一次短暂的“沉默”来使学生加深体验。他先提了一个问题:“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?向你祝贺吗?”问后,老师要求持肯定答案的同学举手。学生们似乎不屑教师所问,纷纷骄傲地举起手来,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。于是,王老师又紧接着亮出了精彩的一招——“你们中间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。”接下来的情景,王老师是这样描述的:

    “刹那间,整个教室安静了下来。我重复了一遍,依然很安静。又过了一会儿,才有几个同学沉静地举了手,她们感到投向她们的目光是略带敬意的,便显得更矜持了。‘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。’我又发问了。寂然无声。在安静极了的教室中我又用清楚的含着希望的声调再重复一遍。还是寂然无声。我又和学生一起沉默着。

  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享受沉默,因为我看到不少学生脸上现出一缕歉疚、自责、不安的神情——可是,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啊!”(注:王圣民:《享受沉默》,载《语文学习》,1991(7)。)

    这一片断所展示的教学情境,真可谓达到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倡导的“教到学生心上”的高境界。而所凭借的是什么呢?其要旨无非是两个字:“沉默”!要是没有“沉默”,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陶冶要逊色多少啊!假如老师在学生无以对答时继之以义正词严的批评、教育,那又何以能产生如此震撼心灵的共鸣呢?正因为如此,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做到合理地运用“沉默”来创设教学情境,必将能使学生潜移默化,从而达到培养情感,陶冶情操的教书育人的目的。

   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,“动”与“静”是一对矛盾,没有“静”也就无所谓“动”,二者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,犹如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。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,既注意激发学生的“认知冲突”,又有适时而恰当的“沉默”,犹如《周易》所言,“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”,使“热烈”与“沉默”二者有机结合,张弛有致,那么,师生情感必将更为交融,教学成效也必将更为显著。


《此时无声胜有声(第2页)》
本文链接地址:http://www.oyaya.net/fanwen/view/64380.html

★温馨提示: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