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教育不应是说教教育
因而在班级管理中,我充分的相信学生的能力,尽量让学生自己处理班级的事务,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,当然这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我在班级中设立了班委会、小组代表会、全体代表会,通过这些组织,让同学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,并且互相监督。例如:有一同学反映有许多同学上网,有的上到很晚,有的在QQ上聊天、互相攻击。在班会上我把这件事提出来,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,有的同学说了上网的危害性,有的同学说了它的好处,各说各的理,互不相让。最后,我总结了上网的利和弊,并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共识,应该合理上网,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学习服务。最后通过班委会、小组代表会制定一套上网的规定,并在QQ上建立一个群,使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沟通、互相帮助。像这样一些规定都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的,因而同学们都能较自觉的遵守。而如果老师一开始就说这不行、那不对,而应该怎样怎样,同学很多都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,得不到应有的效果。
三、体验教育有助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。
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。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,而是要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。所谓自我教育,就是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,自己监督自己,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。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,他们才能有感受,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,形成道德认识。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。少年儿童获得"知"的过程,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,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。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。
虽然老师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、不讲卫生容易生病、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,但对孩子来说,老师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,没有网友们讲得到位。这样,习惯对孩子来说,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。而对于农村少年儿童而言,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,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,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。一些现代生活准则、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好品德,对他们来说,仍然遥远。因此,当老师们对他们讲要遵守一米线、尊重他人的隐私、要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、乘电梯靠右行等等,这些习惯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空洞的。
在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,我更注重于学生的体验教育。例如:进行安全教育时,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交通事故的纪录片,让学生亲自体验血淋淋的场面,然后再讲应注意拿些事项,这时学生就不会再把你所讲的话当成耳边风了;再如:有一次了解到有一个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的家长得了一场重病,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捐款活动,还组织了一部分平时乱花钱的同学,到该同学家的田地进行帮忙,等到他们的累的不行的时候,我给每一位同学发了一元钱,同学们都感觉很奇怪,我说“这是你们今天劳动的工钱”,同学们说“我们做了这么大半天的事,并不是为了钱,是为了帮助同学。但老师也太小家子气啦,要给也不止一元钱啊。”我细细的算给他们看,其实他们今天的劳动报酬还没有一元钱。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教育学生劳动的艰辛,父母工作的不易,让学生懂得珍惜每一分钱。同时让学生懂得有劳动就可以得到回报的道理。总之加强德育工作,实效性是根本。对于未成年人来说,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自身感受,并进行自我教育,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。
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,直接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幸福,关系着未成年人的人生道路、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。因而时代呼唤着更多优秀班主任的出现。而我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全心全意爱学生的老师,能够尊重学生、信任学生,敢于给学生更多空间的老师,并懂得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真知的老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