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
实施高等教育提高工程。重点发展“一城三校”,大力发展产学研结合的高等教育。高起点、高水平建设深圳大学城,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来深办学,争取2-3所著名高校进驻,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深圳校区、北京大学深圳校区,争取大学城达到1万名学生的办学规模。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,扩大深圳大学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,提高教学质量,加快二期工程建设进度。继续办好虚拟大学。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,深圳大学建设硕士点25-30个、博士点3-5个。优化学科结构,建设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重点学科和专业。2005年,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达到3万人以上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%以上。
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。全面推行以思想政治素质为灵魂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。保证义务教育学位需求,缩小校际差异,推进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,提供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协调中小学校的新建与改造步伐。普及户籍人口12年教育,争取实现70%以上户籍人口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4-15年。规范社会化学前教育,依托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建立学前教育指导站,2005年,3—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8%。
实现继续教育社会化。增加继续教育投入,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,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、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继续教育制度。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,开放学校教育资源,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继续教育作用,满足市民提高劳动技能、更新科技知识、充实文化生活的需要。实行滚动式培养,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,鼓励和扶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分站,2005年,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到80%,企业博士后分站达到40家左右,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60名左右。健全国家公务员和现代企业培训制度,鼓励和支持行业、企业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,壮大技能人才队伍,形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劳动大军。依托政府基层组织,完善社会教育管理网络。2005年,继续教育率达到60%以上。
第七章健全社会服务体系,全面提高生活质量
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,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,推动社会事业由传统福利型向福利与产业结合型的转变,促进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,实现社会全面进步。
一、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,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
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,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,2005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3万元左右,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5%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。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,95%以上户籍人口家庭有单元式住房。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,继续实施同富裕工程。统筹规划欠发达地区镇、村建设,完善基础设施,实现村村“五通”(公路、用电、用水、电话、电视),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不断提高人均集体分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,改善群众生存条件,促使欠发达村的面貌明显改观。
二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提高市民生活质量
以满足居民医疗健康、文化生活和生活社区化的需求为核心,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。
满足公众医疗健康需求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,完善卫生服务体系,建设健康城市。实施区域卫生规划,逐步将现有的三级医疗网络调整为二级医疗网络,组建医疗集团,推动医疗服务向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方向发展,形成“小病在社区,大病进医院”的医疗服务模式。加快东湖医院、市中医院、市妇幼保健院、市中心医院、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扩建和完善配套工程。提高医疗技术水平,建设一批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,2005年,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,每千人拥有病床2.7张以上,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.8名以上,婴儿死亡率低于9‰。推广“全民健身计划”和“奥运争光计划”,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。完善体育运动设施,建成市游泳跳水馆、宝安区体育馆等场馆设施和训练基地。2005年,市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不低于90%,市民体质和运动成绩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城市水平。
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管理,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、知识传授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设施,电视中心、中心图书馆、音乐厅、少年宫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。加快文化资源整合步伐,继续实施精品工程。完善市、区、镇(街道办)三级图书馆体系和市、区、镇(街道办)、村(居委会)四级文化表演站网络,探索建立人口密集区图书分馆体制。活跃社区文化、企业文化、村镇文化、广场文化、校园文化等文化生活,形成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、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促进、满足不同群众需要的都市文化体系。2005年,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达到9个,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500万册以上,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%。
满足居民生活社区化需求。加快建设园林式、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,住宅区生活环境质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。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综合服务功能,动员社会力量全面发展家政、维修、连锁商业等便民社区服务业。加快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教育、体育健身、老年康乐、医疗保健等服务机构,完善养老托幼、休闲保舰文化娱乐、教育培训等服务网络,努力建设管理有序、服务完善、环境优美、治安良好、生活便利、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。2005年,住宅区 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(第12页)》
本文链接地址:http://www.oyaya.net/fanwen/view/98986.html
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。全面推行以思想政治素质为灵魂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。保证义务教育学位需求,缩小校际差异,推进中小学校的标准化建设,提供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协调中小学校的新建与改造步伐。普及户籍人口12年教育,争取实现70%以上户籍人口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4-15年。规范社会化学前教育,依托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建立学前教育指导站,2005年,3—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8%。
实现继续教育社会化。增加继续教育投入,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,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、企业和办学机构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继续教育制度。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,开放学校教育资源,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继续教育作用,满足市民提高劳动技能、更新科技知识、充实文化生活的需要。实行滚动式培养,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,鼓励和扶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分站,2005年,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率达到80%,企业博士后分站达到40家左右,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60名左右。健全国家公务员和现代企业培训制度,鼓励和支持行业、企业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,壮大技能人才队伍,形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劳动大军。依托政府基层组织,完善社会教育管理网络。2005年,继续教育率达到60%以上。
第七章健全社会服务体系,全面提高生活质量
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,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,推动社会事业由传统福利型向福利与产业结合型的转变,促进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,实现社会全面进步。
一、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,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
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,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,2005年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3万元左右,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5%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。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,95%以上户籍人口家庭有单元式住房。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,继续实施同富裕工程。统筹规划欠发达地区镇、村建设,完善基础设施,实现村村“五通”(公路、用电、用水、电话、电视),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不断提高人均集体分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,改善群众生存条件,促使欠发达村的面貌明显改观。
二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,提高市民生活质量
以满足居民医疗健康、文化生活和生活社区化的需求为核心,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。
满足公众医疗健康需求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,完善卫生服务体系,建设健康城市。实施区域卫生规划,逐步将现有的三级医疗网络调整为二级医疗网络,组建医疗集团,推动医疗服务向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方向发展,形成“小病在社区,大病进医院”的医疗服务模式。加快东湖医院、市中医院、市妇幼保健院、市中心医院、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扩建和完善配套工程。提高医疗技术水平,建设一批重点专科和重点实验室,2005年,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,每千人拥有病床2.7张以上,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.8名以上,婴儿死亡率低于9‰。推广“全民健身计划”和“奥运争光计划”,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。完善体育运动设施,建成市游泳跳水馆、宝安区体育馆等场馆设施和训练基地。2005年,市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不低于90%,市民体质和运动成绩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城市水平。
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管理,建设一批集科普教育、知识传授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文化设施,电视中心、中心图书馆、音乐厅、少年宫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。加快文化资源整合步伐,继续实施精品工程。完善市、区、镇(街道办)三级图书馆体系和市、区、镇(街道办)、村(居委会)四级文化表演站网络,探索建立人口密集区图书分馆体制。活跃社区文化、企业文化、村镇文化、广场文化、校园文化等文化生活,形成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、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促进、满足不同群众需要的都市文化体系。2005年,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达到9个,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500万册以上,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%。
满足居民生活社区化需求。加快建设园林式、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,住宅区生活环境质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。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综合服务功能,动员社会力量全面发展家政、维修、连锁商业等便民社区服务业。加快配套建设社区文化教育、体育健身、老年康乐、医疗保健等服务机构,完善养老托幼、休闲保舰文化娱乐、教育培训等服务网络,努力建设管理有序、服务完善、环境优美、治安良好、生活便利、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。2005年,住宅区 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(第12页)》